50多年前,传播学学者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写下了“媒介是人的延伸”这一振聋发聩的论断,提出“报刊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将媒介和技术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今,虚拟现实技术对人体的延伸已然不仅仅是单个器官的延伸,而是对于整个身体乃至精神世界的延伸与拓展。
作为智能技术时代的“原住民”,Z世代大学生群体有着比其父辈们更为成熟的技术使用能力和更高的技术素养,受到的技术影响也更为深刻。在大学生群体之中,技术革新带来的生活范式转变体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技术的迭代与跨学科融合实现了时空的均衡,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沉浸式的学习资源。今年十月,哈佛大学推出了一个熔古铸今的数字媒体空间:CAMLab Cave。这一数字空间是一个融合了人文历史、数字科技与新媒体艺术的跨学科尖端实验室与剧场,通过全息投影、动态捕捉、传感、VR、MR、新材料物质系统等前沿技术的联动实验来展现跨越千年的历史场景。
在其中,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和见证中亚犍陀罗佛教遗存、中国唐代乐舞文化、缅甸蒲甘塔寺等历史文化遗产。这种跨学科、多种技术形式的深度融合,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再现了历史的环境与场景,实现了科学、历史与艺术的革命式共享,带给学生前所未有的深度学习体验。
其次,身体的“在场”逐渐被新技术所淡化,大学生身临其境地远程参与毕业、招聘等活动成为可能。AR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落地构建了虚拟的“具身性”感知,使人们虽然身处虚拟世界中,仍有现实世界的实感,让“赛博人”从想象的概念落地为现实的场景。
在今年夏天的毕业季,清华大学就举办了一场“元宇宙招聘会”,通过设置宣讲厅、咨询室等虚拟场景,让毕业生借助虚拟数字人的身份与用人单位沟通。2020年6月,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率先在游戏平台里复刻了像素风校园,举办了虚拟世界的毕业设计展览和毕业典礼。
在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影响下,大学生的生活已经被全面重构。便利,成为技术带给他们最直观的感受。比如,在线会议软件已经深度嵌入了当代大学生的课堂,在线上课不再是“新生活”而已经成为“新常态”。大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视频会议云聚餐、玩桌游,还可以在音乐和视频平台连麦听歌、看剧、刷综艺,时空的界限被大幅打破。新技术的出现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和就业岗位,视频博主、小程序开发者、原画师等都成为大学生青睐的职业。
可以预见,未来的媒介技术将实现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的真正融合,人的身体和意识会从中获取更为写实的深度体验。届时,沉浸式体验会进一步发展为真实的在场感,大学生的学习、科研和社交都会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智能化阶段。从在线课程到沉浸式课堂,线上上课不再是简单的视频直播,而是在智能化的虚拟空间里学习;科研实验不再必然需要实体的实验设备,虚拟实验室可以便捷地创造出各种实验环境;相隔千里的朋友也可以通过虚拟人形象在智能空间聚餐、交流。
沉浸与在场,成为未来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往,在线会议等技术最为人诟病之处是难以带来“沉浸感”,而虚拟现实则通过建立虚拟人的方式,使用户能够身临其境,实现身体“缺席”但精神“沉浸”的数字孪生。
不过,对大学生来说,新技术建构的生活图景并非是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其潜藏的隐患与问题也值得警惕。
大学生要意识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别,特别是要学会抽离。很多时候,虚拟现实带给人的沉浸式体验建立在“脱域”的基础之上,即人们为了避免现实世界的压力选择从物理世界中逃离,进而投身到虚拟世界之中。这种“脱域”一方面可以帮助使用者获得暂时的情感补偿和精神愉悦,但如果没有及时、彻底地从中抽离,则很容易陷入虚拟世界的漩涡之中难以自拔。
当下,元宇宙等更为高阶的新技术手段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大学生的生活图景正在被重构。如何在使用好这些新技术的同时规避其中的弊端与隐患,是需要大学生群体和整个社会合力思考的课题。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勇亮
特别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部分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如有侵权请联系qq客服删除,3372575805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