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优分类目录网 » 资讯 » 聚焦关注 » 最新资讯 » 文章详细

白先勇《牡丹花开二十年》:回顾二十年的昆曲复兴路

来源:网络推荐 浏览次数:41次 发布时间:2024-09-15

近日,白先勇推出新作《牡丹花开二十年》。这本书是青春版《牡丹亭》二十年的全记录,也是白先勇二十年追求昆曲复兴之路的历程呈现。全书六辑内容从白先勇与昆曲结缘谈起,回顾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的来龙去脉。除白先勇的个人讲述外,还有主创团队回顾二十年的征程,导演、艺术指导解析青春版《牡丹亭》的舞台美学建构,演员分享拜师学艺之路等内容。书末附有多篇论文及文献,并有逾200幅全彩剧照及幕后工作照。

9月12日,《牡丹花开二十年》首发签售会在北京图书大厦举行。

《牡丹花开二十年》书影

作家出版社社长、董事长鲍坚首先在致辞中谈道:“翻开这本书稿,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艺术工作者二十年如一日对传统文化矢志不渝的追求,是一个中国文人对中国文化深沉热爱的赤子之心。书稿中,从白先勇先生与昆曲结缘,到起意制作青春版牡丹亭,再到募集资金、组建团队、排练巡演进校园,构建昆曲新美学。从青春版牡丹亭到校园传承版牡丹亭,继而推动大学通识课程的建立等等这一系列的过程,它既是青春版《牡丹亭》20年的历史,也是白先勇20年追求复兴昆曲这门中国传统艺术的历程。”

白先勇

活动的主题演讲环节,白先勇细数了青春版《牡丹亭》所经历的风雨。今年3月,该戏在台湾开启二十周年庆演,从高雄演到台北,场场满座,年轻观众占据相当比重。白先勇讲述,“台北演出时,有位16岁的中学生追着我说‘看得掉眼泪’。可见《牡丹亭》的爱情神话穿越了时空,在四百年后还能感动大量年轻人。”

白先勇自述:“我与昆曲结了一辈子的缘”。

自从抗战胜利后在上海随着家人到美琪大戏院看到梅兰芳、俞振飞演出《牡丹亭》一折《游园惊梦》,第一次接触昆曲就好像冥冥中有一条情索,将白先勇跟昆曲绑在一起,分不开来了。“其实我那时才九岁,什么也不懂,只知道大家争着去看梅兰芳,因为抗战八年,他没有上台唱戏,他本是京戏名角,可是那次在美琪他却唱了四天昆曲,也是我的奇遇。当时年纪虽小,可是不知为什么,《游园》里那段《皂罗袍》的曲牌音乐却像一张七十八转的唱片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直到今天,我一听到那段美得凄凉的昆曲,就不由得怦然心动。”

1966年,白先勇开始写《游园惊梦》的小说,其实前一年他还在爱荷华大学念书的时候就已经着手写《台北人》系列。“一开始我便选了刘禹锡的《乌衣巷》诗点题,因为《台北人》是以文学来写民国史的兴亡。事实上《游园惊梦》是《台北人》系列的第三篇,我当时把它排到第十二篇去了。那时我从台湾带了一些七十八转的唱片到美国,其中便有一张橘色女王唱片是梅兰芳的《游园惊梦》,我一边写小说《游园惊梦》一边聆听梅兰芳的唱片。唱到《皂罗袍》那一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笙箫管笛,婉转缠绵,幽幽扬起,听得我整个心都又浮了起来,一时魂飞天外,越过南京,越过秦淮河,我幼年去过的地方,于是便写下《游园惊梦》,描述秦淮河畔昆曲名伶蓝田玉一生起伏的命运。”白先勇回忆。

1982年,白先勇把《游园惊梦》小说改编成舞台剧在台北演出;

1987年两岸开放交流,白先勇受邀到复旦大学去做访问教授,“隔了三十九年重回上海,最叫人难忘的是看到一场上海昆剧院推出的全本《长生殿》。由上昆生、旦台柱蔡正仁、华文漪扮演唐明皇与杨贵妃。两人表演艺术正值高峰,一身的戏,蔡正仁气度不凡,派头很大;华文漪体态婀娜,尽得风流,一出戏把大唐盛世、天宝兴衰一时搬上舞台,……隐隐间我已起了扶持昆曲兴灭继绝的念头。”

2004年,白先勇担任总制作人兼艺术总监,两岸文化及戏曲界精英联手创作的昆曲大戏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

“我们有个原则,即尊重传统而不因循传统,利用现代而不滥用现代。青春版《牡丹亭》是正宗的昆曲,保留着昆曲基本的美学和传统‘四功五法’(四功指唱、念、做、打,五法指手、眼、身、法、步),同时将现代审美的灯光、服装、舞台很谨慎地注入其中;编剧时只删不改,把55折浓缩成27折,演三天。第一天梦中情,第二天人鬼情,第三天人间情,三天的境界、演法、设计都不同。”

20年光阴流转,最初看青春版《牡丹亭》的大学生观众已至中年,但青春版《牡丹亭》依然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昆曲有六百年历史,有一套成熟的美学,它是象征性的、写意的、抒情的、诗化的。这是昆曲的根。”白先勇说,青春版《牡丹亭》在此基础上将服装、灯光、道具等现代舞台美学很谨慎地融入进去,因此看起来既是正派昆曲,也符合21世纪年轻人的审美观。

活动中,多位嘉宾先后致辞,对白先勇先生在文学和昆曲艺术上的成就表示敬意,并对新书的首发表示祝贺。

浙江省京剧团团长、青春版《牡丹亭》导演翁国生分享了参与青春版《牡丹亭》创作的感悟和体会。他介绍了自己在剧中担任导演的九折戏,包括地府场景的营造和表演技巧的运用。其认为《牡丹亭》展现了中国的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

舞蹈家、台北艺术大学舞蹈学院教授、青春版《牡丹亭》舞蹈设计吴素君介绍自己在剧中担任花神编舞的经历,包括对昆曲演员的肢体语言和舞台表现力的重视,强调以最美的形式呈现昆曲之美,希望观众能够欣赏到青春版《牡丹亭》中花神的精彩表演。

特别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部分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如有侵权请联系qq客服删除,3372575805谢谢合作!

相关文章

最新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