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作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卢静的研究对象是古鱼类,这是一个极其冷门的领域,但在网络世界里,却有40万网友期待着“玩骨头的卢老师”更新视频。吃完黄焖鸡,拼出始祖鸟模型;吃鱼头泡饼,拼出胖头鱼脑颅模型;喝甲鱼汤,拼出了甲鱼的骨骼模型,还会解答鱼有没有屁股、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些有趣问题……这是卢静科研之外的另一份工作——科普。
大学选择生物专业,之后考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攻读硕士、博士,卢静一直沉迷化石、文献和数据之中,和网络接触很少。作为特邀专家,她曾经写过一些科普文章,也在博物馆做过讲座,但直到偶然审核了一个科普视频之后,她才萌生了用短视频来科普的念头。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 卢静:我自己去讲专业的东西,大家没那么感兴趣。但是换一个角度,我们如果从大家熟悉的角度,餐桌上就能吃到的鸡啊鱼啊,大家会觉得这个东西很贴近他们生活了,这是一个视频的语言,是我们平时之前做科普工作达不到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是卢静每天工作的地方,这里聚集了顶尖的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累累,但很少为公众所知。让自己和互联网的喧嚣保持一定距离,是科学家们的共识。但卢静的小视频走红之后,经常有网友向她提问,她才发现即便是古鱼类学这么冷门的领域,也有不少“伪科学”招摇撞骗,甚至用各种假化石抨击进化论是“忽悠人”。她渐渐明白,研究生导师曾说过的“古生物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科普”,究竟是什么意思。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 卢静:古生物它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启蒙学科,利用我们自己本身的好奇心、探知欲的驱动下,我们来接触到最开始的这些科学,去看这个动物它为什么长这个样子,它长这个样子是什么原因,去用科学的方式去思考这些问题,去发现问题,再解答问题,其实就是一种科学思维的一种培养。
虽然一路走来都是“学霸”,但卢静最初的兴趣启蒙很多都来自冒险电影和漫画。幸运的是父母并没有干涉她的爱好,还帮她买了不少漫画书。至今卢静的办公室里还收藏着拉蒂迈鱼的漫画,她的工作之一就是从这位4亿年前的朋友身上探寻人类的影子。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 卢静:我刚开始看《龙珠》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条鱼是什么,我以为它就是一条普通的鱼,直到我读研究生了之后,我知道了有拉蒂迈鱼这种鱼,原来小悟空他当时吃的鱼就是我研究的肉鳍鱼。它有胳膊和腿,这个像胳膊和腿一样的鱼鳍里面真的是有骨骼的,和其他鱼类不一样,而正是这种形式的骨骼,最后演化出来了我们人类的四肢,我们的胳膊和腿。
自己做了母亲之后,卢静成了幼儿园颇受欢迎的家长。虽然她展示的动物早已消逝,但孩子们却极其喜欢。这让卢静思考科研与科普的关系,童年时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能被保留下来,未来漫长的人生里,也许就能少一些空虚无聊,多一点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满足的能力。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 卢静:我喜欢古代的东西。我除了看《夺宝奇兵》,看电影,我还看漫画,看《尼罗河女儿》,我喜欢这些东西是因为我接受到了这些文化的熏陶。但是我们如果有好的作品、有好的东西呈现出来给大家、给孩子们,不管从不从事这个专业,但是会对他一些早期的世界观、人生观会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 卢静:这个是4亿年前的化石,在中国云南曲靖发现的。这是一个头的前半截,一整个头就这么大。如果我们之前只知道人是灵长类的一个什么原始祖先变来的,那证明我们的科普工作还不够,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让以后大家谈到这个时候,都说人是鱼变的。
为了科普、科研两不误,卢静每天要工作14个小时,周末也要加班。除了科研论文、野外挖掘等传统项目之外,她还和国外大学合作设计了一款VR程序,尝试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处理CT数据、帮助重建和修理标本。卢静希望通过最前沿的科技手段,让古生物学变得酷一些。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 卢静:我们不是说一堆大家想象中的、拿着放大镜、显微镜就在那儿看着这些古老的石头,我们其实做了很多,很新的尝试。以后我们会再把我们真实工作的场景,给大家展现出来,让他们知道我们这个学科到底是在做什么,然后用怎么样的方式,怎样揭秘这些远古生物奥秘。
白岩松:生活中经常要劝大家管住嘴,迈开腿。但是面对卢老师的时候,真希望她不要管住嘴,而且绝对不能吃素,吃得越丰富越好。这样她的科普不就有了更多的道具吗?谢谢卢老师,继续吃,丰富地吃,然后吃成让我们更喜欢的科普内容。
(来源:央视网)
特别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部分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如有侵权请联系qq客服删除,3372575805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