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优分类目录网 » 资讯 » 聚焦关注 » 最新资讯 » 文章详细

纪录片《过年的画》聚焦杨柳青年画:传统手艺 代代传承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次数:47次 发布时间:2022-03-27

来源:人民日报
原标题:传统手艺 代代传承
  勾描、刻版、印刷、彩绘、装裱……一道道精心细致的工序之后,一张活灵活现的杨柳青年画热热闹闹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平添了一份节日的喜庆。这是纪录片《过年的画》开头的一幕。


  这部由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西青区委联合出品的5集纪录片,讲述了天津市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非遗保护,需要我们关注”“盼着过年,张贴年画的场景历历在目”……随着纪录片的热播,留言和热议随之而来。


  杨柳青木版年画发源于明代,在4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复杂的工序流程,体现出其独特的刻、绘结合的工艺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物’,制作、形成它们的技术和历史才是真正的非遗,制作年画的非遗技艺,就是通过年画那张纸来承载的。”《过年的画》顾问陈雍表示。


  成长于杨柳青古镇的中国民间美术史学家王树村老先生,将一生献给了杨柳青年画的发掘保护,即使走向人生的终点,最惦记的还是“那张纸”。孙子王进接过爷爷的接力棒,搜集整理了6000多幅杨柳青年画,多次无偿送展,只为让大家看到真正的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画社的雕版师傅刘杰,至今用的还是30多年前踏进这一行时,师傅为他亲手做的两把月牙刻刀。一张张年画背后,是对艺术的精研沉潜。在传统技艺的精进发掘之路上,刘杰倾注了毕生心血。


  70多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霍庆有,是霍氏古一张杨柳青木版年画传承人。他说:“祖上做了近百年的年画,到我这辈儿不能断了。”为了赓续技艺,他从打铁做刻刀、选购颜料宣纸的环节开始,将杨柳青年画的“产业链”重新串联起来。


  《过年的画》刻画了30多个饱含情感、充满张力的人物故事,其中既有非遗传承人、艺术院校师生,也有年画老店后人、新一代年画工作者。该片以严谨的历史考据、真实的创作细节和温暖的艺术情感,呈现出当下对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思考。


  “这部作品展现了浓浓的乡愁,一代代守望者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和追求。”该片总导演祖光表示。该片总撰稿、执行导演张玲感慨,两年多的摄制过程中,自己和团队成员曾经数次泪洒拍摄现场。


  “我们要正视非遗和当代生活存在的‘时差’,也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保护和传承非遗的行列。时代在变、生活在变,非遗如何守正创新,是需要不断思考的命题。”张玲说。特别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部分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如有侵权请联系qq客服删除,3372575805谢谢合作!

相关文章

最新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