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优分类目录网 » 资讯 » 聚焦关注 » 最新资讯 » 文章详细

中国式现代化奋进者|他和团队研发的机器人,一晚上可盘点10万册图书

来源:澎湃新闻 浏览次数:62次 发布时间:2024-05-27

上海飒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图

在上海市闵行区“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有一家致力于打造“手眼脚脑”一体化协同的智能移动共融机器人企业——上海飒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飒智智能”)。公司创始人张建政是机器人行业的“老兵”,具有近20年机器人研发经验、13年机器人从业经验。

在张建政的带领下,这家2017年创立的企业从“三个人、两张桌子”,一路发展为近200人的高新技术企业,申请专利近100项。飒智智能的智能盘点机器人进入上海多家高校的图书馆“上岗”,一台机器人一个晚上就能把10万册图书全部盘完,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飒智智能移动作业复合机器人工作精度可以达到0.1毫米,误差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三分之一。如今,飒智智能先后获得区级科技小巨人企业、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上海市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工业机器人优秀企业等称号。

张建政表示,未来的机器人一定是人机共融、和谐共生,飒智智能团队将持续秉承着“科技向善”的宗旨,进行智能移动共融机器人底层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出更多实用优质、有温度的产品,真正解决市场痛点,打造智能机器人民族品牌。

创业冲动:希望有个响当当的民族品牌

作为机器人及应用专业的工学博士,张建政的创业冲动,是在基层工作的历练中日积月累激发出来的。

13年前,刚刚毕业的张建政进入一家日本知名工业机器人公司工作,屡立战功,攻克了数项当时困扰业界的难题。但在一次赴公司总部进修期间,他在看完公司的教学演示后认识到,中日两国的机器人产业在产品供给、技术服务尤其是高精尖技术方面,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让他萌生了创业的念头。“学了那么多年的机器人专业,面对差距,我当时就萌生了自己要做机器人的念头,希望有个响当当的民族品牌出来。”

经过多年的行业积累,2017年11月,张建政在母校上海交通大学门口的“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创建了飒智智能。在校期间就与他有着共同追求的师弟董易,也追随着张建政的步伐,抛下高薪工作加入了团队。

飒智早期团队合照,前排中为张建政。受访者供图

创业之初,大家商定每人每月只领3000元工资,公司也边研发边接项目,一步步给大家加工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9年,飒智智能遭遇了最艰难的时刻。由于研发投入太大,但是市场还没有打开,公司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资金短缺。那时,张建政连续加班,一个多月没有回家,甚至已做好了抵押房产的准备。

“摊子铺大了,资金链出现了问题,那会儿真的很艰难……我感觉非常疲劳,回到家以后,发现孩子在生病,老婆陪着孩子,半夜也休息不了,那时候很心酸,非常难受,很无助。好在‘老天有眼’,做的项目顺利拿到了钱,还得到了创新资金的扶持,终于渡过了难关。”回想起创业中遇到的坎儿,张建政依然心潮难平,“创业,是一个见天地、见人心、见自己的过程,人生会因为有这段创业经历而显得色彩斑斓。”

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生产

七年间,为了革新人机协作形式,张建政带领研发团队,以“面向场景开发,解决类人作业”为研发理念,不断攻关机器人操作系统、工业级一体化控制器、生成式AI等前沿核心关键技术,数不清的日夜沉浸在研发室内,始终按着加速键进行超负荷的研发工作,以保障公司软硬件及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生产,所打造的智能移动作业复合机器人能够在国内外市场具有核心竞争力。

张建政(左一)在研发室与技术人员展开交流。受访者 供图

同时,为了将产品更好地推向市场,更好地服务客户,张建政全年2/3的休息日都是在差旅中度过,出了研发室就直奔客户现场,深入调研下游制造业场景,聊需求、了解痛点,以便将技术、产品与应用场景更好地结合。

张建政(左)与客户交流产品。受访者 供图

张建政举例说,电动汽车的电池在使用中需要散热,有个非常重要的散热部件叫水冷板,每台电动汽车至少需要装6块这样的部件。但该部件在传统工厂里的生产效率是非常低的,需要300台机床和90位工人分三班倒(每个班30人)进行重复性的生产作业。因为来回搬运、加工都依赖人工,出错的概率也在所难免。如今采用飒智智能移动作业复合机器人后,26台机器人就可以替代90位工人的全部工作量,而且借助该公司创新性研发的“手眼脚脑”协同技术,机器人的工作精度可以达到0.1毫米,误差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三分之一。目前,飒智智能移动作业复合机器人、智能运送机器人等多个产品已入选《上海市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推荐目录》、工信部优秀应用场景名单。

“图书馆的图书盘点是项很繁琐的工作,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去干这个事情了。比如一名读者从书架上拿出一本书来阅读,后来为图方便,就随手塞进了其它的书架。尽管这本书仍在图书馆内,但已不在原来的位置,后续的读者要想通过书架来检索寻找这本书就很难,如果不盘点的话,可能永远都找不到。”张建政介绍说,在以前,盘点10万册图书需要两名馆员花费15天左右的时间才能盘完。2020年,飒智智能研制的智能盘点机器人进入上海交大图书馆“上岗”,一台机器人一个晚上就能把10万册图书全部盘完。

盘点机器人现场演示图书盘点。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图

原来,盘点机器人专为需要大量盘点的仓储环境而设计,可自动构建地图、标定货架位置、灵活配置盘点区域、自动规划行走线路,通过搭载的天线读取物品(比如图书)中的RFID标签,同时配备视觉辅助盘点功能,基于标签信号、视觉识别数据,采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数据处理,自动完成盘点工作,每小时可盘点3万册图书,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是人工盘点效率的60倍以上。

张建政透露,这款机器人目前已在复旦、交大、少儿图书馆等场馆投入使用,最近有些医院也来跟公司洽谈医疗器材的盘点和管理。这款机器人同样适用于档案馆、票据中心、仓库货架、工厂物料的盘点,稍加改进就可以满足很多场景的需求。

张建政介绍公司研发的盘点机器人。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图

团队平均年龄才30岁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而科技创新需要人才引领。

“展望未来,既能精准移动、又能智能作业的智能机器人,是新一代智能移动共融机器人的发展方向。现在,我们处于爆发的前期。我们的员工从过去的十多个人到现在的近200人,整个团队的平均年龄才30岁;从原来只有一款产品,到现在主打的全部四款产品都已在世界500强的几十家企业的工厂智能制造当中得到了应用。”作为精耕机器人行业的“老兵”,张建政非常清楚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他双管齐下,为产业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围绕智能移动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张建政一方面建设了内部研发赋能体系,持续培养自身研发团队,另一方面不断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主体深度合作,搭建起产学研融合的创新平台,且先后担任了上海交通大学“铸人计划”导师、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学院MEM(工程管理硕士)讲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学院创业导师、第二工业大学教授、上海电机学院研究生企业导师等职务,依托产业实践经验给予人才更多指引,让教学与产业深入结合。

由于移动机器人是近些年的新兴物种,缺少与之配套的调试、运维、部署人员,为加强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张建政团队与各大职业院校深度合作,搭建起产教融合的平台,将学校学科建设与机器人产业发展需求深度契合,利用产教融合、双师教学、实训基地共建等培养模式和育人理念,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技能水平和职业精神,实现产业人才培养和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双赢、共赢,为更多智能制造产业培养、输送技术应用型人才。

去年,在闵行区政府的支持下,飒智智能还在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设立了超5000平方米的产业制造基地,成为闵行探索打造“‘大零号湾’研发+马桥制造”创新模式的首批落地智能机器人企业,初步形成了以飒智智能等为协作机器人整机配套协同的产业链体系,促使中小企业互相成就。

特别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部分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如有侵权请联系qq客服删除,3372575805谢谢合作!

相关文章

最新收录